專欄技術分析

Timetocoin專欄 | 區塊鏈內容平台觀察:不需要使用區塊鏈技術的理由 | Leafwind

看看別人怎麼說

在我決定要寫這個題目之後,也搜尋了一下其他人的想法,有不少是類似的,所以在解釋我的想法之前,不如先看看其他人怎麼想的:

施典志 Tenz Shih 在《我們需要以區塊鏈為基礎的社群/內容服務嗎? — 施典志 Tenz Shih — Medium》提出了三點反面意見:

  1. 「信任機器」不一定是社群用戶的需求
  2. 「創作」平台與「社群」平台的需求應該分開看,後者即使不用區塊鏈也可以滿足需求(並竟創作者只是社群的一小部分人口)
  3. 獎勵機制的缺點非常明顯(從 Giga Circle 到 Lit 跟 Steemit 都是類似問題,我在上一篇也舉了《黑鏡》浮誇的劇情,讓大家容易想像)

再來,SOSReader 創辦人翁子騏對使用者的回應中也提到:

Q:你們怎麼沒想過ICO或是潮潮的區塊鏈運用?
A:有,我們去年底內部就討論過幾次了,不過現階段我自己也回答不了用了這些比較酷的技術後,能夠對平台帶來什麼幫助。舉例來說,數位內容的複製與傳遞成本近乎為零,要如何讓使用者真正認同「內容有價」(價值),進而給予一個對價(價錢),這件事情有非常多前提要達成,也有一大堆問題要解決,但基本上都跟技術沒有直接關係。我們今年的目標還是擺放在打造平台生態系,例如活躍會員數、作者數等等的指標上。

手續費:非區塊鏈的替代方案

現今的法幣金融交易,的確有著手續費過高的問題;而比較早期的加密貨幣在這個問題上也無法免疫。比如比特幣的手續費曾經是天價,而目前直接在以太坊上交易 ERC20 代幣的手續費仍然過高等等。

當然,使用區塊鏈的加密貨幣們也會不斷嘗試降低交易成本,不管是從技術方面(譬如有人提出 uRaiden 宣稱交易零手續費,只有在開關交易 channel 的時候收取手續費)或是商業模式方面(像 Cobinhood 也打出零交易手續費的交易所平台。)

這裡就先不討論區塊鏈的新技術,回過頭來,法幣金融交易要處理這個問題也不是無解,至少有兩個已經存在的解法,很直接也有效。

批次交易降低手續費

比如現今的廣告生態系,是記錄每一次使用者的注意力行為(點擊、安裝、購買等),然後一次跟廣告主收費,再分潤給媒體。因為交易並不是發生在當下的注意力行為上,而是事後「批次收費」,所以不會有單次手續費過高的問題。

另外我們熟悉的直播平台,也是透過先儲值較多金額到平台上,再少量打賞給直播主的形式,就不需要每次打賞都付出手續費。

如果內容平台都按照這個模式,按讚不需要當下交易,而是以虛擬貨幣存在系統內,累積到一定數量才真正「變現」,那的確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,從而大幅減低交易的手續費負擔。

這個很老舊的模式其實仍然有效,只是不太符合潮流,十幾二十年前大部分的社群平台幾乎都有這類機制,但存活到現在的不多,目前最容易看到實例的就是直播平台了。

補貼手續費

今年開始街口電子支付宣稱,至少兩年內零手續費,有趣的是,雖然通常補貼手續費被視為一種搶奪市場的手段,但隨著新創資金越來越雄厚,補貼戰爭可能持續數年。

先不論這種現象對產業發展有什麼影響,對消費者來說反而變成一種常駐的福利,畢竟一補貼可能是三年甚至五年以上,因此這樣的作法雖然看似治標,但用來培養生態系也未必不可行。

DApp 或許不適合,傳統的中心化平台反而好控管品質

不論每個平台自己對「高品質」的想像為何,勢必要在「中心化審查」與「完全去中心化」的光譜上選擇。

DApp(去中心化應用)可以保證內容不被審查,並安全地存放在網路上的節點中。但除非你的國家沒有言論自由,或是必須要散佈一些違反當地法令的內容,否則多數內容平台並沒有這麼迫切需要用 Dapp 處理。

而有趣的是,現今不管 Medium、SOSReader,或使用加密貨幣的 Matters、Yours、Steemit,目前都選擇了「完全中心化」的系統。

道理很簡單,在內容平台,審查可能是必要之惡,因為若是上了區塊鏈,便無法審查內容,你可能會看到色情、暴力、歧視、仇視、侵犯隱私等文章出現,但是卻沒有任何人可以刪除;最近臉書引起的隱私爭議,包含 GDPR 的「被遺忘權」也將很難執行。

同時,爭議內容某種程度也會降低平台對於高品質作者的吸引力,每一個(不是來洗錢的)作者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內容被刊登在垃圾農場當中。

信任機器的優勢無法發揮:內容平台目前的痛點並非共識與信任

當然,區塊鏈可以較大程度地保障金流安全與公信力,避免像廣告業中的詐騙(fraud)行為產生。但詐騙在高流量、複雜生態鏈的廣告業中是很大的問題,在金流相對單純的內容平台則不是。

數位廣告架構|RTB、DSP、SSP、DMP、Ad exchange、Ad network

在廣告業中,金流與資料可能要經過的關卡,多到數不清。發佈商(Publisher)、SSP(Supply Side Platform)、Ad Network、廣告交易平台(Ad Exchange)、DSP(Demand Side Platform)、代理商(Agency)、廣告主。

更不要說可以出現在任何節點的 DMP(Data Management Platform)、第三方 Tracking 平台,還有發佈商自己底下又包了數不清的發佈商,你根本不知道其他角色到底對接了誰。

以上提到了十種以上的專有名詞,非廣告領域的人應該已經頭昏了,這其中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錯(未必是故意詐騙),整條廣告鍊就無法看到真實的數據。

反觀內容平台的金流只牽涉到三者:平台、寫作者、讀者,誰付給誰非常明確;資料流(文章)也全都集中在平台上,不會傳一傳就失真(除非平台壞了或平台自己作假),因此區塊鏈最擅長的「信任」優勢,在內容平台上就沒有太多發揮餘地。

因此,比起這些金流與數據的交易信任,內容平台有更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:如何生存下去,並讓生態系成長

反過來說,當生態系龐大到需要跨平台、並且整個市場機制趨於複雜,或許就是區塊鏈能發揮用途的時候了。

方便交易的加密貨幣:多數內容平台還不需要

從跨國難處來看,信用卡與 stripe 等電子支付都不是對任何國家可以使用,這讓不同地區的人難以交換經濟需求。

從跨平台難處來看,一旦我儲值 A 平台,多半很難再把虛擬資產轉移到 B 平台,但有價值的資產應該要能被合理流通與使用,而不是被鎖在特定應用裡面。

所以區塊鏈的加密貨幣的確可能在未來解決這些問題:只要有私鑰與網路,就可以在不同國家交易、只要平台使用加密貨幣,就能兌換成其他加密貨幣(技術上可以,但市場上有沒有人要換則是另一個問題)

但如果這還不是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呢?

我們知道任何平台都不可能一推出就全球通用,就算完全沒有金流限制,文化跟語言還是會某種程度阻擋流通性,像 Line 就明顯在亞洲流行,歐美的比例不高。

而內容平台,尤其是寫作平台,語言與文化依賴性就更高,能在少數幾個國家成長茁壯、搶下市場已經是難能可貴。

所以如果平台像 SOSReader 或 Matters,目標是繁體中文寫作市場,那只要搞定台港澳的金流;再遠大一點的目標,搞不好弄一個虛擬貨幣(未必是區塊鏈的加密貨幣)搞定各大正體中文寫作平台之間的貨幣流通,那就功德圓滿了,與其擔心「金流要怎麼在亞洲48個國家內流通」,倒不如擔心「能不能進得去這些國家的市場」。

除了內容平台,還有什麼應用需要區塊鏈?

目前看來,內容平台並不是真的非使用區塊鏈不可,但或許未來內容平台會朝向「生態鏈」的複雜模式進化(一個例子是類似 LikeCoin 期望的那樣,各平台之間的內容可以被連結)

既然內容平台目前可能不適合,那有什麼應用適合?

我們知道區塊鏈號稱「信任機器」,分散帳本中的交易記錄被竄改的可能性低、並且交易記錄公開,其中交易記錄可以拆解成兩個部分:「交易」與「記錄」。

交易

本質上,區塊鏈第一個想到的應用就是金融體系,作為取代傳統中心化的信任體制,這應該沒什麼好說的了,但其中待解決的問題也不少。

記錄

區塊鏈可以順便記載資料,因此對於「層層轉手」容易出錯、被第三方竄改的資料流當中,可能也很適合,像是以下兩類應用:

各種需要公信力的紀錄:像是選舉、證書、考試成績這些目前政府使用大量人工記錄的事情

中間經手人太多,需要追本溯源的記錄:像是農產品產銷履歷、數位廣告記錄等。

而上面的應用場景都有一個共同性,那就是人為介入、出錯的比重很大。

有什麼是你/妳覺得區塊鏈適合/不適合的應用場景呢?或許我沒有想得很全面,歡迎討論!


Timetocoin致力為中文讀者蒐集最新的加密貨幣及區塊鍊消息。如讀者對網站有任何建議,請電郵我們 – [email protected]

交流各種加密貨幣話題,接收最新情報,加入Telegram群組: https://t.me/timetocoind

BTC Shop Hong Kong

廣告查詢 ADVERTISE
Back to top button